InfoFi 的悖論:一場集體自欺



在當下的 InfoFi 賽道裏,幾乎所有平台都在做同一件事:
用算法去檢測、去限制,判斷一篇文章到底是不是 AI 寫的。
他們把這當作“秩序的防火牆”,相信只要守住這一關,就能保護所謂的“人類獨特性”。
但問題是,這樣的努力,本質上是一場集體自欺。

1. 限制機制,本身就是一種訓練機制

算法檢測看似是約束,但實際上是對 AI 的反向教育。
平台盯着什麼,AI 就學會掩蓋什麼。算法挑剔什麼,AI 就學會僞裝什麼。

當檢測要求更復雜時,AI 的寫作就會更像人。
更自然的語氣,更微妙的情緒,更具人類邏輯的不完美。一次又一次,所謂的“限制”,其實是在幫 AI 完成擬人化的迭代升級。

這就是第一個悖論:
越想限制 AI,就越在加速 AI 的進化。

2. 創作者的被動博弈
在 InfoFi 的邏輯裏,流量和速度決定生存。
如果有人拒絕使用 AI,他在效率上就被淘汰。
而一旦使用 AI,他就必須學會“繞過檢測”。

這意味着,平台設計的限制,反而變成了創作者的必修課。他們不得不學習更精準的提示詞,更懂得如何操控 AI 的文風,甚至學會模擬人類的邏輯跳躍與情緒波動,讓文章看起來“更人”。

於是出現了第二個悖論:
限制不是讓人類回歸寫作,而是把人類訓練成 AI 馴獸師。

3. 人與 AI 的邊界被消解

當所有創作者都卷進這場博弈,邊界開始模糊:
人類寫作與 AI 寫作,已經無法分開。
“原創”逐漸成爲一種幻象,它既可能是人寫的,也可能是人+AI 協同的混合物。

而算法的存在,不是爲了分清人和 AI,反而加速了這種混合的全面普及。
最終出現了第三個悖論:
所有文章都像人寫的,但其實都是 AI。

4. 平台幻覺與社會幻覺

這就是 InfoFi 生態的集體自欺:
他們相信算法可以保護真實,卻沒意識到算法正在制造虛假的秩序。

這種幻覺,不僅屬於平台,也屬於我們所有身處其中的人。
當我們依賴 AI 去創作、依賴算法去判斷、依賴平台去分配,我們已經共同進入了一個信息幻境:
看似繁榮的創作,背後卻是同一套模型的自我復制。

在這裏,限制已不再是限制,而是一種加速。平台越想守護“人類”,就越把社會推向徹底的 AI 化。
而當這一切發生時,我們甚至不再需要去問:“這篇文章是誰寫的?”

因爲答案是殘酷的:所有文章都像人寫的,但其實,都是 AI。

@KaitoAI @Punk9277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万古荒vip
· 9小時前
快上车!🚗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