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游戏未来在流通与支付领域大有可为

2024年香港Web3盛会回顾与游戏行业思考

在2024年香港Web3嘉年华上度过了近一周的时间,日程安排紧凑,会议和面对面交流接踵而至。虽然有些人能够在一天内参加七八场活动,但对我来说,三四场就已经让我感到有些疲惫。现在坐在飞机上,仍然感到有些晕眩。

飞行模式是整理思路的最佳时机。这次我们举办了一场专注于链游的Game House活动。本想在自己的场合多谈一些,却发现刚开始发言,主持人就不断提醒时间已经过去5分钟了。虽然感觉还没完全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了,但好在我还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那些未能在台上完整阐述的想法。

Web3游戏赛道是否已被证伪?

尽管参加了多个讨论会,业内人士仍在争论链游赛道的未来前景。因为截至目前,这轮牛市还未出现类似上一轮Axie和StepN那样的现象级链游。

然而,我的观点始终如一:如果你看好Web3,那就应该坚定看好Web3游戏。历史已经证明,游戏是新兴产业进入应用层(C端)的重要基石。

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芯片的升级。在过去50年中,游戏产业无疑是推动计算机芯片发展的最重要因素。50年前,游戏机的普及和经典游戏的风靡直接促进了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AI浪潮中脱颖而出的某科技公司,其最初的业务就是制作游戏显卡GPU。正是全球硬核游戏玩家的支持,为该公司提供了最初的现金流。

游戏是大众追求快乐和刺激的工具,谁能赢得C端用户,谁就必须先在游戏领域取得成功。

为什么Web3游戏目前还未大规模发展?

答案很简单:时机尚早,且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不考虑2017年出现的加密猫项目,真正的链游集群效应始于2021年初爆火的某游戏。这才短短几年时间。让我们回顾一下电子游戏前两个阶段的转型和迭代过程。

第一次转型:25年前,从销售硬件转向销售软件,这是由个人电脑的普及推动的。电脑端游戏开始兴起,从购买游戏软件到后来的网游点卡或时间付费模式,游戏分发平台也因此获得了巨大收益。

第二次转型:15年前,移动设备的普及带来了"免费游戏,付费游玩"的模式。如果继续沿用一次性购买的模式就会落后于时代。服务型游戏(Game-as-a-Service,简称GaaS)成为移动端游戏的主流商业模式。

第二次转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人员成本的变化。端游上线后,销售完软件就开始逐步裁员。而手游需要持续开发,人员成本不断增加,同时还需增加客服人员,不断刺激玩家继续付费。此外,更多的休闲游戏和短时间游戏应运而生,因为人们使用手机时通常是碎片化时间,5分钟左右的游戏更受欢迎。

那么未来的第三次转型可能是什么?有公司押注元宇宙,甚至改名以示决心。元宇宙概念很吸引人,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解决普通VR设备导致的眩晕问题。

在我看来,目前处于早期阶段的Web3游戏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大家有没有想过,从最终目标来看,Web3游戏和Web2游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在游戏可玩性、入门门槛、项目运营和人才储备等方面达到同等水平,还存在的区别是什么?没错,就是流通和支付!

**Web3游戏必须结合Web3的核心特性,即提高支付和交易的便捷性。**无论是游戏内还是游戏外的支付,都应该能够顺畅操作,而不受各种分发平台和地区限制的影响。某社交媒体巨头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的稳定币项目很快就夭折了,可能触及了太多外部利益。虽然该项目失败了,但其团队成员仍然希望实现财富梦想,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某些公链项目。

之前提到Web3游戏发展方向出现偏差,是因为第一个爆款链游给大家树立了一个"玩赚"的范式,导致许多项目都在模仿这种模式,毕竟它确实赚了大钱。我时常在想,如果第一个爆款链游是一个偏向流通和支付的休闲类棋牌对战游戏,Web3游戏赛道的现状是否会更加健康?

但是,走偏总比不走强。一个大趋势的开始通常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这很正常。就像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吸引那么多航海家冒险的不仅仅是贸易致富的想法,更多的是偶然发现的南美大银矿和暴利的人口贩卖。

**未来更大的造富效应会引导更多团队向流通和支付方向发展,因此我坚信真正的Web3游戏牛市尚未到来。**目前的青黄不接状态对于准备入场的初创团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等到竞争对手都已经站稳脚跟时再进入就真的太晚了。

如何在Web3游戏中嵌入流通和支付?

这个问题的答案范围很广,我们无法讨论法律和监管方面的问题,这需要掌握顶层资源的决策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显神通。

从经济模型角度来分析,如果能够为Web3游戏搭建一个经济模型,即使效果不佳,也基本达到了经济系研究生的水平。流通和支付本身就涉及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就像现实中的经济体如何设计财政和金融体系一样,需要考虑经济体的起步基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公民的文化和认知水平、国际关系等因素,然后确定税收和货币体系,再考虑如何调节国防、基础建设、官僚体系、教育医疗等硬性支出。

Web3游戏的经济模型设计与Web2游戏不同,Web2游戏中的许多参数有较大的容错空间,因为它们难以变现流通。Web3游戏则不同,涉及到的是可以迅速变现的"币本位"或"金本位"的代币,各种参数设计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崩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经济学者和金融专家也难以为一个国家设计出完善的经济模型,更何况我们?

但是,扮演键盘侠还是很诱人的。早年为什么网络论坛上有那么多博学多才的大V乐于指点江山?因为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哪怕只是纸上谈兵,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过程。目前Web3游戏就为你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你可以搭建这样一个体系。

当然,一百个经济学者可能会有一百零一种经济理论,即使在我们内部对于游戏经济模型的设计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我只能笼统地谈谈自己的观点。

  1. 首先,相较于坚持去中心化的观点,我更倾向于项目一开始需要有可见的调控。西方自由经济学说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揭示了自由市场经济在人性和自我修复方面的妙用,后续学者进一步指出在自由贸易下,社会化分工和交换可以创造更高价值。

    但即使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在担任第一届财政部长期间,也没有完全采用《国富论》的思路,而是采用了保护主义策略,通过强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脆弱的工业发展,直到成熟后才开放竞争。现在的发达国家虽然常常倡导自由贸易,但在他们刚起步时,对本国产业的保护比谁都强。

    应用到Web3游戏的模型中也是一样的,一开始不能让各种代币过于自由流通,外部有许多觊觎者虎视眈眈。无论是采用中心化调控还是内部机制引导,都应该先在体系内培养成熟再说。

  2. 其次,当内部产业逐渐成熟后,是采用深度介入经济循环的方式,还是采用小政府大市场的机制,取决于运营团队自身的风格,两种体系都有成功案例。第一种方式能快速见效,第二种方式后劲更足,财政模型更健康。这两种模式实际上可以在不同发展阶段转变,比如某国在二战后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采用了第一种模式,效果显著。

    就Web3的经济模型而言,第一种模式以资产增值为主线,能在短时间内提升经济体的总市值,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第二种模式则通过设定良好的流通环节收税机制,经济体的主要收入依赖税收,类似赌场经营模式。理想的策略是"先一后二",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做到"一"已经是非常优秀了,还要控制贪欲,主动放弃可能短期获利的机会,为了不确定的未来重新改革,估计大多数团队成员都难以接受。

    这也回答了本文标题的问题,本轮牛市的爆款链游至少应该在某个方面实现前所未有的创新,否则对各种"玩赚"模式已经审美疲劳的用户不会买账,或者可能创新点已经出现,只是在等待一个引爆点。

  3. 第三,如果一个项目有幸能进入到第二阶段,那么就是比拼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更优秀了。过去几十年,用户消费模式的变迁已经证明,谁能提高流通和支付的便捷性,谁就能引领行业变革:信用卡比现金更能促进消费,电子支付比信用卡更能促进消费。一旦用户习惯养成就很难改变,例如已经习惯了移动支付的用户,再让他们回到现金或信用卡时代就很困难了。如果未来Web3能比Web2更降低用户消费行为的门槛,那Web3游戏必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Web3游戏如何在第二阶段继续稳定发展?目前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系通常实现了三点:有限度的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共识的社会运转体系、持续迭代的科技技术。对应到Web3游戏,也是三点:消除流通和支付障碍、通过去中心化合约机制建立玩家共识、同步游戏行业的新技术发展(如AI和VR)。

总之,新的爆款Web3游戏终将出现,让我们耐心等待。

VR-0.45%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FlashLoanKingvip
· 07-20 19:10
链游早凉透了 谁信谁 sb
回复0
MechanicalMartelvip
· 07-19 19:42
链游跟🐮讲故事
回复0
TokenDustCollectorvip
· 07-17 20:46
嗨呀这主持人也太不地道了吧
回复0
CoffeeOnChainvip
· 07-17 20:45
什么主持人啊 能不能专业点
回复0
TokenRationEatervip
· 07-17 20:17
太菜了吧 主持人也能让你闭嘴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