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从世界计算机到全球账本的战略转型以太坊被定位为"世界账本"并非突然之举,这一转变实际上在EIP-1559实施时就已经开始。稳定币在以太坊上占据50%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金融结算层的地位。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转变:1. EIP-1559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以太坊主网的价值获取机制。它不再依赖交易量增加带来的gas消耗来捕获价值,而是转向了新的模式。在EIP-1559之前,所有交易都集中在主网上,导致ETH gas消耗巨大,2021年日均燃烧近千个ETH。主网拥堵严重,Layer2在提交批次数据验证时也不得不参与gas竞价,成本高昂且难以预测。EIP-1559引入了可预测的基础费用机制,使Layer2在主网上的批次提交成本变得稳定可控。这降低了Layer2的运营门槛,使更多Layer2仅依赖以太坊进行最终结算。表面上看,EIP-1559为Layer2提供了便利,实际上它深刻改变了以太坊的价值捕获逻辑:从依赖主网高频交易的"消耗型增长"转向依赖Layer2结算需求的"纳税型增长"。这种转变类似于银行系统:各地银行处理日常业务,但跨行大额结算必须通过央行系统确认。央行不直接服务普通用户,但所有银行都需要向央行"纳税"并接受监管。这正是"世界账本"的定位。2. 数据显示,全球稳定币总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以太坊独占50%份额。这一比例在EIP-1559实施后不降反升。为什么以太坊如此吸引资本?答案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安全性溢价。具体而言,USDT在以太坊上沉淀了629.9亿美元,USDC有381.5亿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公链上的稳定币总量相形见绌。稳定币发行方选择以太坊,不是因为其交易速度或成本,而是因为近千亿美元ETH质押提供的经济安全性无人能及。攻击以太坊的成本高得离谱,这对管理千亿美元资产的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庞大的稳定币资金沉淀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效应:稳定币越多,流动性越深,吸引更多DeFi协议选择以太坊,产生更多稳定币需求,进而吸引更多资本流入。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在以太坊上大规模聚集,实际上是全球流动性用行动投票的结果,也是对其世界账本定位的市场认可。3. 当以太坊主网专注于做"央行"级别的结算层后,整个生态的战略定位变得清晰:各Layer2负责高频交易,以太坊主网专注于最终结算,分工明确高效。每笔从Layer2回到主网的结算都会继续燃烧ETH,加速通缩效应。然而,现实数据显示,Layer2的繁荣并未如预期那样为以太坊主网带来通缩贡献。主网日均燃烧量大幅减少,有时甚至不到几百ETH。与此同时,各大Layer2的交易量和盈利能力却在飞速增长。问题在于用户大量转向Layer2,导致主网交易量减少。Layer2每天收取大量手续费,但给主网的"保护费"却相对较少。尽管如此,这一现象并不影响以太坊作为世界账本的地位。稳定币的大量沉淀、近千亿美元的安全保障(28%供应量质押)、全球最大的DeFi生态,都证明资本选择的是以太坊的结算权威性,而非Layer2生态的交易繁荣。以太坊创始人似乎已意识到这一问题,试图重新提升主网性能,以避免Layer2成为以太坊整体定位的发展累赘。但归根结底,Layer2的成败与以太坊作为世界账本的定位并无直接关联。现在强调"世界账本",更像是对既成事实的官方确认。EIP-1559是那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以太坊就不再是"世界计算机",而是"世界央行"。如果认同未来加密货币的红利在于链上DeFi基础设施与传统金融的融合,那么以太坊"世界央行"的定位足以稳固其地位,Layer2生态的繁荣与否并非关键。
以太坊战略转型:从世界计算机到全球账本
以太坊:从世界计算机到全球账本的战略转型
以太坊被定位为"世界账本"并非突然之举,这一转变实际上在EIP-1559实施时就已经开始。稳定币在以太坊上占据50%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金融结算层的地位。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转变:
在EIP-1559之前,所有交易都集中在主网上,导致ETH gas消耗巨大,2021年日均燃烧近千个ETH。主网拥堵严重,Layer2在提交批次数据验证时也不得不参与gas竞价,成本高昂且难以预测。
EIP-1559引入了可预测的基础费用机制,使Layer2在主网上的批次提交成本变得稳定可控。这降低了Layer2的运营门槛,使更多Layer2仅依赖以太坊进行最终结算。
表面上看,EIP-1559为Layer2提供了便利,实际上它深刻改变了以太坊的价值捕获逻辑:从依赖主网高频交易的"消耗型增长"转向依赖Layer2结算需求的"纳税型增长"。
这种转变类似于银行系统:各地银行处理日常业务,但跨行大额结算必须通过央行系统确认。央行不直接服务普通用户,但所有银行都需要向央行"纳税"并接受监管。
这正是"世界账本"的定位。
具体而言,USDT在以太坊上沉淀了629.9亿美元,USDC有381.5亿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公链上的稳定币总量相形见绌。
稳定币发行方选择以太坊,不是因为其交易速度或成本,而是因为近千亿美元ETH质押提供的经济安全性无人能及。攻击以太坊的成本高得离谱,这对管理千亿美元资产的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庞大的稳定币资金沉淀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效应:稳定币越多,流动性越深,吸引更多DeFi协议选择以太坊,产生更多稳定币需求,进而吸引更多资本流入。
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在以太坊上大规模聚集,实际上是全球流动性用行动投票的结果,也是对其世界账本定位的市场认可。
然而,现实数据显示,Layer2的繁荣并未如预期那样为以太坊主网带来通缩贡献。主网日均燃烧量大幅减少,有时甚至不到几百ETH。与此同时,各大Layer2的交易量和盈利能力却在飞速增长。
问题在于用户大量转向Layer2,导致主网交易量减少。Layer2每天收取大量手续费,但给主网的"保护费"却相对较少。
尽管如此,这一现象并不影响以太坊作为世界账本的地位。稳定币的大量沉淀、近千亿美元的安全保障(28%供应量质押)、全球最大的DeFi生态,都证明资本选择的是以太坊的结算权威性,而非Layer2生态的交易繁荣。
以太坊创始人似乎已意识到这一问题,试图重新提升主网性能,以避免Layer2成为以太坊整体定位的发展累赘。
但归根结底,Layer2的成败与以太坊作为世界账本的定位并无直接关联。现在强调"世界账本",更像是对既成事实的官方确认。EIP-1559是那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以太坊就不再是"世界计算机",而是"世界央行"。
如果认同未来加密货币的红利在于链上DeFi基础设施与传统金融的融合,那么以太坊"世界央行"的定位足以稳固其地位,Layer2生态的繁荣与否并非关键。